广西石化高密度聚乙烯装置(HDPE)流化床干燥单元中标结果公告
《神秘的摩洛哥,以及如何欣賞它》(Mysterious Morocco, and How to Appreciate It,1910年)這本導覽性旅遊著作收錄的信文有一則記述,當旅人們從市集返家時,他們在山丘遇到一位弄蛇人。
【解法】:要扭轉二分化偏誤,我們要檢視數據的分佈情形,避免只看極端值,畢竟很多事情都是有重疊的。」 這場悲劇改變了這位瑞典醫師,他說: 「當時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那種怪病,卻沒花半分鐘思考封路的後果。
但現代社會十分複雜,用直覺解決事情,往往誤入歧途。7. 宿命型偏誤 這是說人會覺得固有特質會決定命運,且永遠不會改變,例如認為非洲國家就是永遠窮困與早死。文、圖:林長揚 1981年,非洲莫三比克北部爆發一種怪病,患者幾分鐘內會雙腿麻痺,嚴重時還會失明。這位醫師就是經典書籍《真確》的作者:漢斯.羅斯林(Hans Rosling) 人類過去以狩獵與採集維生,沒時間思考太多,需要迅速避開危險。5. 失真型偏誤 人容易聚焦在面前的某個數字,忘了去看整體的比例與趨勢。
更要思考各類群體間的差異,不要把某個群體適用的東西,套用到另一個群體上。【解法】:我們要先評估風險:這件事有多危險?我們有暴露在這個危險中嗎?評估完再做決定,別讓恐懼支配你。因為就算一幅畫有流傳下來,我們要怎麼知道200年前的人在看這幅畫的時候,心裡會有哪些觸動?看那幅畫,會牽動什麼樣的社會意義? 相同的一幅畫,放到不同的社會環境、文化環境下,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幅畫。
如果鐘早敲了、晚敲了,或忘記敲了,不但可能引發勞雇糾紛,還可能引爆全部村民的不滿。文:衣櫥裡的讀者 Podcast 我們今天太容易接收到視覺刺激,讓我們忘記了這件事的時代意義。例如在訥沙泰勒這個地方,男人死亡時是敲15下鐘。大家不但要幫忙跑腿、搬東西,家家戶戶還要輪流請鑄鐘師傅吃飯。
出乎官員意料的是,到了晚上八點,又有一群孩童趁著夜色潛入了鐘樓,開始大敲特敲。尤其在冬天的時候,天色很快就暗下來。
而當鐘聲正確地敲響的時候,鐘也就能夠發揮撫慰心靈的力量。同樣的聲音,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下,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聲音。究其原因,原來他們只是想要慶祝聖卡特琳娜節(天主教的聖徒節日)。Photo Credit: iStock 鐘聲凝聚了整個村鎮 除了日常的功能和宗教的功能外,鐘還有另一項重大的功能,那就是它可以凝聚一整個村鎮的認同感。
他在《大地的鐘聲》(Village Bells) 一書中,就清楚地示範了何謂感官的文化史。在古爾奈,男人是12下,女人是8下。究竟是什麼原因,讓200年前的法國村民對鐘如此癡情、如此狂愛? 鐘聲的日常功能 其中一個理由,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鐘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。我們今天已經不需要鐘來報時了,但當時的農民、工人卻都需要這個。
以前歐洲有一種職業叫「鑄鐘匠」,他們平時遊走在各村莊和小鎮之間,等到有誰需要鑄造鐘了,就可以把鑄鐘匠請過去。而在夏天的時候,由於人們一大早就要到田裡幹活,晚上很早就睡了,因此村民們都會希望夏夜晚間的「回家鐘」能夠提早,以免干擾睡眠。
男人們擁抱著鐘,嘴裡不斷起誓,女人們念叨著所有聖人的名字,想阻止它被破壞。感官也有歷史:200年前的人究竟看到/聽到了什麼?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份古今之間的差距。
例如,私生子女受洗時,可能就是不敲鐘的。如果敲不對或少敲了,亡者的遺族很可能會產生屈辱感,甚至因此和教士發生衝突。重要的宗教節日,例如復活節、聖誕節、耶穌升天節,那是一定要敲鐘的。鑄鐘匠來了之後,村民們一定是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布列納堡原有四口鐘,裂開的這一口,已經好幾年都無法敲了。至於喪鐘的敲法,不同地方往往有不同的規定。
另一個場景,1830年12月某日,布列納的村民叫罵著衝進了鎮政府大廳。連林布蘭都如此,那更不用說一般人了。
女子結婚後,如果在第七個月或第八個月就生下了孩子,洗禮時也可能不敲鐘。相較於此,我們今天就算買了機票飛到巴黎進到羅浮宮,也只有30秒的時間可以看《蒙娜麗莎的微笑》,自拍的時間都不太夠,更不用說痛哭一場了。
依照身分地位的不同,敲鐘的待遇也不同。如果敲晚了,就可能引發全村的人集體抗議。
她們哭泣著獻上最深情的話語,並讓孫子們親吻鐘身。隨後政府官員趕來,以法律的名義要求他們停下來,否則會被逮捕。另外像是出生受洗時、死亡下葬時,也都是要敲的。究其原因,只是因為鎮議會決定將鎮上一口裂開的鐘拍賣掉。
比如早上敲鐘人會敲晨鐘,中午會敲午鐘,黃昏會敲昏鐘,甚至晚上還要敲「回家鐘」,提醒在外訪友、玩樂的人該回家了。200年前法國農民對鐘聲的狂熱 1799年11月25日,在法國布列納這個地方,一群婦女帶著小孩,他們不惜違抗法令,用肉身衝破了教堂鐘樓的大門,登上鐘樓狂熱地敲鐘。
這些規定,我們今天看來可能覺得很瑣碎,但當時的人真的是非常在意這些細微的差異,而他們的耳朵也被訓練成能夠分辨出這些細微的差異。如果黃昏鐘晚敲了,那麼很多人就要摸黑回家,提高意外發生的機率。
但造鐘這件事,絕不是付錢雇工就完事了,而是全村都要動員起來的感官也有歷史:200年前的人究竟看到/聽到了什麼?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份古今之間的差距。
最早開拓這個領域的人之一,就是法國的歷史學家Alain Corbin。賣掉的話,可以得到5000法郎的收入,足夠為學校再蓋一棟校舍,還能再為鎮上添購一口時鐘。他在《大地的鐘聲》(Village Bells) 一書中,就清楚地示範了何謂感官的文化史。大家不但要幫忙跑腿、搬東西,家家戶戶還要輪流請鑄鐘師傅吃飯。
以前歐洲有一種職業叫「鑄鐘匠」,他們平時遊走在各村莊和小鎮之間,等到有誰需要鑄造鐘了,就可以把鑄鐘匠請過去。究其原因,只是因為鎮議會決定將鎮上一口裂開的鐘拍賣掉。
重要的宗教節日,例如復活節、聖誕節、耶穌升天節,那是一定要敲鐘的。依照身分地位的不同,敲鐘的待遇也不同。
另一個場景,1830年12月某日,布列納的村民叫罵著衝進了鎮政府大廳。如果敲不對或少敲了,亡者的遺族很可能會產生屈辱感,甚至因此和教士發生衝突。